香港:发展公交 整肃“黑车”
2009-11-12
以城市铁路为重点优先发展公交
香港地域狭小,山多、岛多、水多、人多。市中心香港岛面积不到80平方公里,市区“浓缩”在山脚到维多利亚湾之间的狭长地带,街道狭窄,道路曲折,而常住人口却接近200万,加上游客云集,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及车辆承载量均居世界各大城市前列。十多年前,香港也出现过市民“出行难”问题:公交车况破旧、地铁发展缓慢、道路堵塞严重,趁虚而入的“黑车”非法载客、扰乱正常营运秩序。那阵子新闻媒体对此频频曝光,市民则不断投诉举报却又无奈地“习以为常”。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,深感公共交通如不彻底改善,不仅影响公众利益,而且大大有损国际大都市形象。
怎么办?在不可能大规模改善道路条件的情况下,特区政府优先发展占地少、载客量大且快捷、准时的城市铁路(地铁、地面铁路、轻轨等),以此为重点发展公共交通。在城市道路设计及交通管理方面,尽可能保证公交优先、公交畅行,比如为巴士、出租车等提供充足的上、下车站,严格限制非公交车辆停车占道;在城市铁路车站附近多建大型停车场,鼓励市民转乘轨交进市区。除了专营巴士每天承载乘客400万人次,特区政府还推出非专营巴士等提供辅助服务。目前全港有7000辆非专营巴士,主要为游客、社区居民、公司雇员、学生等服务。另有4000多辆公共小巴,在夜间轨道交通和公交车辆结束营业后穿梭行驶,这种载客16人的小型空调车,很受香港市民欢迎。与此同时,香港特区政府对私人汽车、公务车作出一定程度的限制,以保持道路通畅。经过十多年努力,香港600条路线的公共交通网络,囊括了地铁、普铁、轻铁的铁路系统,和电车、专线小巴、红巴、渡轮、出租车、社区巴士、山顶缆车、轻铁接驳巴士……现在香港700万市民中,九成以上选择公共交通出行,平均每天的乘客量超过1200万人次。
精确统计每条线路不同时段客流量
香港公交拥有较好的盈利水平,除了庞大稳定的客流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做保障外,另一高招是完全掌握市民出行的现状和趋势。到目前为止售出了1000多万张“八达通”卡,有收集乘车信息的功能,汇总这些信息,能精确统计出每条线路不同时段的客流量。它对于及时调整行车路线和时间表,提高运行效率十分有用。
香港特区政府对于市民乘客、公交运营机构等各方利益进行密集协调。港府先后成立了高层次的咨询机构——交通咨询委员会,和优质巴士服务督导委员会、优质的士服务督导委员会等民间机构,各公交运营企业内部则有众多商会、工会,利用这些平台,特区政府充分听取专家、学者、经营者及雇员、乘客等的诉求,协调、维护各方权益。
香港特区政府怎样整治“黑车”
香港特区政府是怎样整治“黑车”的呢?回归初期,尤其是赤鱲角新机场刚启用时,“黑车”猖獗、拉客载人,还拉帮结伙、抱作一团。港府整肃扰民现象的做法包括:
一,在机场完善机场铁路、巴士、出租车、私家车和非专营大巴等停车、上下客设施,尽可能为不同需求的乘客提供方便、快捷、舒适的上下车环境;
二,以警察和机场保安公司职员为主,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视,一旦发现私自拉客、载客行为,即提出“票控”,轻者罚款,重者吊销驾驶执照3至36个月;
三,在乘客必经之道,都有服务和引导设施、人员,随时提供各类有效服务;
四,为港岛、九龙、新界的不同乘客按远、中、近距离提供不同的出租车服务,各类车价明榜公布,一目了然;
五,运用各类媒体发布资讯,反复告诫市民乘坐“黑车”的危害;
六,积极鼓励市民举报,同一牌照车辆或同一驾驶执照人员被举报两次以上,即会受到法院“票控”追究。
这些措施实施后,机场“黑车”现象基本杜绝。港府又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港其他交通枢纽和大型集聚区,使交通营运秩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。香港市民都明白乘坐“黑车”不仅可能发生劫财劫色事件,还是一种违法行为;执法者更不会纵容违法、从中牟利或者滥用权力。这一切都因为有充分的法律制约和保障。
营造安全、规范、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,全体市民都有义务和责任,理当积极出谋划策。我想,香港特区政府多形式、多层次、多结构、多渠道缓解“出行难”的做法,对我们是有启发的。